译文

自己二十岁就擅长写文章,博览群书,才能卓异。 写论文以《过秦论》为准则,作赋以《子虚赋》为典范。 边疆苦于敌人的侵犯,告急的文书驰传到京师。 我虽然不是将士,但也读过《司马穰苴兵法》一类的兵书。 放声长啸,啸声在风声中激荡,志气豪迈,哪里把东吴放在眼里。 自己的才能虽然像铅刀那样柔软,但仍然有一割之用。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。 消灭江南的东吴,平定西北的羌胡。 要学习鲁仲连那样,为平原君却秦兵,功成身退。

注释

弱冠:古代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表示成人,但体犹未壮,所以叫“弱冠”。 柔翰:毛笔。这句是说二十岁就擅长写文章。 荦:同跞。卓跞:才能卓越。这句是说博览群书,才能卓异。 著:一作“着”。过秦:即《过秦论》,汉贾谊所作。子虚:即《子虚赋》,汉司马相如所作。准、拟:以为法则。 鸣镝(dí敌):响箭,本是匈奴所制造,古时发射它作为战斗的信号。 檄(xí习):檄文,用来征召的文书,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,上插羽毛,以示紧急,所以叫“羽檄”。 胄(zhòu宙):头盔。甲胄士:战士。这句是说自己虽不是战士。 畴昔:往时。穰苴(rǎngjū):春秋时齐国人,善治军。齐景公因为他抵抗燕、晋有功,尊为大司马,所以叫“司马穰苴”,曾著《兵法》若干卷。 “长啸”两句:是说放声长啸,其声激扬着清风,心中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。 铅刀贵一割:用汉班超上疏中的成语。李善注引《东观汉记》:“班超上疏曰:臣乘圣汉威神,冀俲铅刀一割之用。”铅质的刀迟钝,一割之后就很难使用。拿铅刀用来比喻自己才能低劣。 骋:施。良图:好的计划。这句是说还希望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。 盼:看。澄:清。江湘:长江。邰希萱水,是东吴所在,地处东南,所以说“左眄”。羌胡:即少数民族的羌族,在甘肃、青海一带,地在西北,所以说“右盻”。 爵:禄位。田庐:家园。这两句是说要学习鲁仲连那样,为平原君却秦兵,功成身退。

赏析

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(280-289年)的杰出作家。他的诗赋成就很高。《三都赋》使“洛阳纸贵”,他的诗,谢灵运认为“古今难比”,钟嵘《诗品》也列为“上品”。《咏史八首》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,所以刘勰说:“拔萃于《咏史》”(《文心雕龙·才略》)。

《咏史》诗,并不始于左思。东汉初年,班固已有《咏史》诗,但是,这首诗的写法只是“概括本传,不加藻饰”,而左思的《咏史》诗,并不是概括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,而是借以咏怀。所以何焯说:“题云《咏史》,其实乃咏怀也。”又说:“咏史者,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,概括本传,不加藻饰,此正体也。太冲多摅胸臆,此又其变。”(《义门读书记》卷四十六)

创作背景
 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。《咏史八首》写于左思早年时期,而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。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,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,晋灭吴之前。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。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。晋武帝泰始元年(公元273年),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,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。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。左思入洛阳的时间,大体可以断定在泰始元年(273年)以后。左思来到洛阳,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,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,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铺平道路,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。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、艰难,了解到晋的政治腐败,并反映在《咏史八首》诗中。这些诗也不能说是左思居洛阳很久才写成的。诗中有“长啸激清风,志若无东吴”(其一)句。晋灭东吴,是在晋武帝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,《咏史八首》作于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以前。
句·意

原文弱冠弄柔翰,卓荦观群书。

译文自己二十岁就擅长写文章,博览群书,才能卓异。


原文著论准过秦,作赋拟子虚。

译文写论文以《过秦论》为准则,作赋以《子虚赋》为典范。


原文边城苦鸣镝,羽檄飞京都。

译文边疆苦于敌人的侵犯,告急的文书驰传到京师。


原文虽非甲胄士,畴昔览穰苴。

译文我虽然不是将士,但也读过《司马穰苴兵法》一类的兵书。


原文长啸激清风,志若无东吴。

译文放声长啸,啸声在风声中激荡,志气豪迈,哪里把东吴放在眼里。


原文铅刀贵一割,梦想骋良图。

译文自己的才能虽然像铅刀那样柔软,但仍然有一割之用。


原文左眄澄江湘,右盻定羌胡。

译文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。消灭江南的东吴,平定西北的羌胡。


原文功成不受爵,长揖归田庐。

译文要学习鲁仲连那样,为平原君却秦兵,功成身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