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

流离天涯,思绪无穷无已。相逢不久,便又匆匆别离。拉着佳人,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,含泪赠别。你问春天还剩多少,即便春意尚在,又能和谁一同欣赏?
三月的隋堤,春水缓缓。此时鸿雁北归,我却要到飞鸿过冬的湖州。回望旧地,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。想要让泗水寄去相思的千点泪,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。

注释

江神子:词牌名,即“江城子”。 东风:代指春天。 隋堤:指汴河的河堤,因建于隋朝而得名。 背归鸿:词人南下湖州(今属浙江)而大雁北飞,所以说是“背归鸿”。 彭城:即徐州,汉高祖刘邦的家乡。 楚江:即泗水。

赏析

此词作于元丰二年(1079)三月,为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。词中化用李商隐《无题》诗中“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句意,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,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,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。

词的上片以感慨起调,言天涯流落,愁思茫茫,无穷无尽。“天涯流落”,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。苏轼外任多年,类同飘萍,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。他在徐州仅两年,又调往湖州,南北辗转,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。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。“既相逢,却匆匆”两句,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,对邂逅相

创作背景
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(1079)三月。宋神宗熙宁四年(1071年),苏轼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法,请求出京任职。熙宁十年(1077年)四月至元丰二年(1079年)三月在徐州任知州,革新除弊,因法便民,颇有政绩。随后调往湖州任知州。此词即作于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。
句·意

原文天涯流落思无穷!

译文流离天涯,思绪无穷无已。


原文既相逢,却匆匆。

译文相逢不久,便又匆匆别离。


原文携手佳人,和泪折残红。

译文拉着佳人,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,含泪赠别。


原文为问东风余几许?

译文你问春天还剩多少?


原文春纵在,与谁同!

译文即便春意尚在,又能和谁一同欣赏?


原文隋堤三月水溶溶。

译文三月的隋堤,春水缓缓。


原文背归鸿,去吴中。

译文此时鸿雁北归,我却要到飞鸿过冬的湖州。


原文回首彭城,清泗与淮通。

译文回望旧地,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。


原文欲寄相思千点泪,流不到,楚江东。

译文想要让泗水寄去相思的千点泪,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