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

问人间谁是英雄?有临江饮酒、横握长矛吟诗的曹操。在紫盖黄旗状的云气笼罩下的孙权,借得东风用火攻,赤壁之战大败曹军。更有那南阳卧龙诸葛亮,出山后巧布八阵图,闻名天下。他们功勋卓著,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,一分在西蜀,一分在东吴。

注释

蟾宫曲:又名折桂令,此调又名《百字折桂令》、《天香引》、《秋风一枝》。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。
酾(shī):斟酒。
槊(shuò):长矛。
紫盖黄旗:指云气,形状如紫伞黄旗。古人认为这是王者之气的象征。此处指东吴孙权建立了帝业。
南阳卧龙:指诸葛亮。诸葛亮曾隐居南阳卧龙岗,徐庶称之为卧龙先生。
八阵图:指诸葛亮所作的阵形。语出杜甫《八阵图》:“功盖三分国,名成八阵图“。
西蜀:三国时刘备建立的国家称为西蜀,又称蜀汉。
江东:三国时孙权建立的国家称为吴国,又称东吴。

赏析

此曲吊古咏史,缅怀和赞颂了三国时期三位杰出人物曹操、周瑜、诸葛亮的丰功伟业。借用“赤壁东风”和“八阵图”等典故,言简意丰地塑造了他们的英雄形象,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进行了鸟瞰与概括。全曲写得沉郁奔放,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。全曲凝练紧凑,气势豪放,笔力不凡。

第一位英雄:曹操。“有酾酒临江,横槊曹公。”在阿鲁威的这首小令中,诗人仅以寥寥二句,便将曹操这位不可一世的英雄形象勾勒出来了。曹操不仅身经百战、力扫群雄,统一了中国北方,而且文采斐然,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风流人物。

第二位英雄:孙权。“紫盖黄旗,多应借得,赤壁东风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》记载魏郎中令陈化答曹不云:“旧说紫盖黄旗,运在东南。”作者认为,虚幻的王气不足凭信,东吴之所以能建立王业,是因为孙权、周瑜赤壁一战,借助东风,火烧了曹军的战船,粉碎了曹操的攻势。

第三位英雄:诸葛亮。“更惊起南阳卧龙,便成名八阵图中。”他胸怀奇才,隐居南阳,徐庶称之为卧龙。按照他的本愿,只想“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”,后来之所以出山辅佐刘备,直接原因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,但归根到底还是时代的、历史的因素促使他做出了这一选择。作者用“惊起”二字,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由隐居到出山的转变过程。

“鼎足三分,一分西蜀,一分江东。”末尾三句既是紧承对诸葛亮的描写,又对魏、吴、蜀三方作了一个总结,而全篇也就戛然而止了。

纵观全篇,作者以大开大合之笔,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,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,含蓄地表达了自已追慕古贤、大展经纶之宏愿。感情基调是雄健的、高昂的,大有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、辛弃疾《南乡子·何处望神州》遗风。而无苏词的“人生如梦”和辛词的“风景不殊,正有山河之异”的感叹,因而更能激发读者振奋向上的情感。作者是欲借此慕古贤而暗寓自已壮志难酬之隐,也不完全排除。唯曲辞未露端倪,故只有留待欣赏者见仁见智地去领略了。

创作背景
写这首曲子时,作者或许是在灯下展读史卷,或许是面对着滚滚东去的长江,回顾历史,联想现实,心潮澎湃。突然,一个问题涌上他的心头:“问人间谁是英雄?”于是,作者写下了这首小令,以回答这个问题。
句·意

原文问人间谁是英雄?

译文问人间谁是英雄?


原文有酾酒临江,横槊曹公。

译文有临江饮酒、横握长矛吟诗的曹操。


原文紫盖黄旗,多应借得,赤壁东风。

译文在紫盖黄旗状的云气笼罩下的孙权,借得东风用火攻,赤壁之战大败曹军。


原文更惊起南阳卧龙,便成名八阵图中。

译文更有那南阳卧龙诸葛亮,出山后巧布八阵图,闻名天下。


原文鼎足三分,一分西蜀,一分江东。

译文他们功勋卓著,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,一分在西蜀,一分在东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