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梅花九首》塑造了梅花的群像。组诗的第一首,诗人为梅花定下高士美人这样基本的品格意象,然后围绕此一核心展开多侧面、多层次的描写,以表现其“将疏尚密微经雨,似暗还明远在烟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二)的飘忽,“淡月微云皆似梦,空山流水自成愁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三)的忧郁,“立残孤影长过夜,看到余芳不是春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六)的孤独,“春愁寂寞天应老,夜色朦胧月亦香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八)的高洁。
高启之前写梅之诗已众多,而高启的《梅花九首》又在咏梅诗的天地里开辟出一片新领域。这一方面,表现为对咏梅传统的继承,另一方面,表现为对咏梅题材的创新。
《梅花九首》用“高士”和“美人”比喻梅花,将梅花塑造成传统的隐士、高士或美人,就是对传统写法的继承。组诗第一首引用了“袁安困雪家中卧”和“赵师雄罗浮山梦遇梅仙”两个典故,将梅花比拟成“高士”和“美人”。“高士”即“隐士",“美人”便是“仙人”,他们在白雪覆盖的山中和月光笼罩的林下独处,远离尘世的喧嚣,清幽寂寞、遗世独立,显得高洁雅逸。此外,诗中还使用一些相近的意象,例如“缟袂”、“罗浮”、“翠羽”、“白衣宰相”、“花神”。有的意象展现了女性之美,继承了苏轼擅于将梅花女性化的写作手法。
组诗中有许多表达隐逸思想的诗句,例如:“缟袂相逢半是仙,平生水竹有深缘。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二)“骑验客醉风吹帽,放鶴人归雪江舟。”“几看孤影低徊处,只道花神夜出游。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三)“一尊欲访罗浮客,落叶空山正掩门。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四)“翠袖佳人依竹下,白衣宰相住山中。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五)。这一类高洁、飘逸、自由的梅花形象是他生活的投影,反映了他对于独立人格、自由生活的向往。“翠袖佳人”句把梅花比作依于竹下的翠袖佳人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于冰雪中绽放的美丽,以及与青竹为伴的高洁志趣,化用杜诗更增添了意蕴,凸显出梅于苦寒之中甘于寂寥、高洁自守的品格,寄寓了诗人不慕名利,洁身自好的人格追求。
借梅花歌咏高洁的品格,从而指向隐逸之情,是传统咏梅的套路。《梅花九首》的独特之处在于:在梅花高洁品质之中加入激愤之情,赋予梅花新的情感、审美内涵。这组诗中隐约透露出他对官场生活的不满、抱怨与无奈。这种情绪体现在清冷孤独、无人赏识的梅花形象上。以《梅花九首》其七为代表。这株梅花生长在驿站边上,诗人上京赴任时曾偶遇这株梅花,这次返乡途中再次看到,若故友重逢一般。驿站有山有水,有盛开的梅花还有鸣叫的小鸟,景色是如此自然、清新、单纯、迷人,与失真灰暗的官场生活形成强烈对比。他说曾经洁白的衣服已沾染了京城的尘埃,比起依然洁白无暇的梅花,他是多么惭愧啊!诗人化用陆机诗中的典故“京洛多风尘,素衣化为缁”,委婉地表达出对官场的不满和厌恶。
高启虽然不热衷于名利,天性喜爱田园隐逸生活,但是他年轻时也曾有过报效国家、建功立业之志。这组诗中隐约流露出这种无人赏识的孤愤之气和抑郁之情:“自去何郎无好咏,东风愁寂几回开。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一)“秦人若解当时种,不引渔郎入洞天。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二)“寂寞此地君休怨,回首名园尽棘丛。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五)“梦断扬州阁掩尘,幽期独自属诗人。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六)表面上看,诗人是在劝慰梅花不要因为无人欣赏而苦恼抱怨,实际上这是他在劝慰自己。诗中反复出现“愁寂”“寂寞”“休怨”“幽期“这些词语,明显加强了这种意味。这些诗融入了诗人的生命,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。它们大大扩充了高启咏梅诗的情感容量,塑造出了崭新的梅花形象。高启借高洁的梅花形象,抒发自己的孤愤之情,赋予了梅花新的情感内涵。
高启这组梅花诗的一大创新之处是描绘出一类惊悸恐惧的梅花形象,最有代表性的是《梅花九首》其三。此诗首联一“惊”字打破了宁静,气氛开始变得紧张。“翠羽”用了罗浮山梅仙的典故,指代停留在梅花树上的小鸟,它受到惊吓之后飞到别的枝头。冷香是种特殊的香味,历代诗人常常用“暗香”“冷香”“清香”这些朦胧清冷的香气来形容梅香,例如林逋的“暗香浮动月黄昏”(《山园小梅》),辛弃疾的“瘦棱棱地天然白,冷清清地许多香”(《最高楼》)。“冷香狼籍倩谁收?”这个疑问透露出梅花“花瓣委地无人收”(白居易《长恨歌》)的凄清与孤凉。颈联诗人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中来,他突然意识到那些淡月微云都是梦境,现实中他却在空山流水中独自忧愁。这种忧伤的气氛笼罩了整个诗境,尾联写诗人独自在梅树下徘徊,抬头看见满树梅花,还以为是花神夜里出来游玩,来安慰他的孤独寂寞。
《梅花九首》中有不少描写惊悸恐惧梅花形象的诗句,流露出诗人内心不安的情绪。诗人对自然界的一点点微小变化都感到担忧、惊慌,甚至达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,这种情绪反映在梅花形象上。例如:“春风未动枝先觉,夜月初来树欲空。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五)“立残孤影长过夜,看到余芳不是春。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六)“帘外钟来初月上,灯前角断忽霜飞。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七)“枝头谁见花惊处?娲娲微风簌簌霜。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八)“断魂只有明月知,无限春愁在一枝。”(《梅花九首》其九)这些诗句显示了诗人心中的忧愁、不安之感。诗人常常借助“惊、冷、觉、空、残、孤、忽、断、愁”这些字眼烘托一种惊悸不安的气氛,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不安、疑惧。
高启在诗中为梅花鸣不平。如《梅花九首》其五,诗篇的首联是写梅花的居所。这是一个云雾笼罩冰雪弥漫的世界,这是一个远离尘世,冰清玉洁,相对封闭的世界。诗篇首联便极力描绘出梅花居住环境的圣洁和高贵。颔联写梅花知春报春的才能和白梅花在月光下形成的奇特景象。“春风未动枝先觉”是推理推出的结论,“夜月初来树欲空”是视觉看到的幻像。前者虚,后者实,虚实相对,相映成趣。颈联把梅花高度人格化,把梅花叫作翠袖佳人,白衣宰相。在写法上,此之谓“遗形取神”。也就是说诗人舍弃了对梅花外部形态的摹写,专门用恰当的比喻揭示梅花的内在精神。高启性情孤傲,不与明朝政权合作,拒绝出任官职。这里歌咏梅花来表明志向,诗人与梅花已经物我合一了。尾联“寂寥此地君休怨,回首名园尽棘丛”两句实际上是委婉含蓄地揭示明朝官场的凶险。
高启对梅花的爱是单纯而真挚的,梅花是他心心相印的挚友,也是他生死相恋的爱人。当诗人吟咏赋诗时,梅花就仿佛能听懂他的话一般。在他笔下,梅花甚至能够与诗人说话,倾诉思念之情。如《梅花九首》其九。这首诗前两句写梅花,后两句写诗人自己。高启使用了拟人手法,梅花的孤独只有陪伴她的明月才知道,她把无限春愁都绽放在一枝上。她独自绽放而不与百花争春,显得孤单寂寞。当她想到那位爱梅的朋友正在远方思念着自己的时候,心中便有了些许安慰。诗人巧妙化用了前人诗句,借梅花的口吻道出思念之情。他第一次将梅花变为抒情主体,借梅之口吻、从梅之角度来倾诉对诗人的思念,而不同于往日诗人对梅花的咏怀。这样爱梅之情就显得更加真挚感人,诗歌因为新颖的写作角度也更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。
这组诗将高启那一代文人如梦如烟、挥之不去的孤高与不幸、冷漠与自守、忧愁与自恋充分地传达出来。“旧梦已随流水远,山窗聊复伴题時”,可谓意味深长,文人们的好运早已一去而不复返,何时再来也毫无指望,他们所能做的只有隐居山林吟咏情志而已,而这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。
《梅花九首》显示了高启写诗选辞用字的深思熟虑。如其一,这首诗赞美梅花,以梅花孤傲的品质自喻,具有“大雅”之情感。其第二联“雪满山中高士卧,月明林下美人来”,以雪白、月光之晶莹亮晰来比拟梅的颜色,而用高士、美人来将梅的品质拟人化,未出现“梅”字,但将梅花的形象由外而内地展现,可见其辞句之功力。同时,这组诗能脱出前人的窠臼,用多方譬喻与衬托的手法写出梅的气节,突出梅的风骨与魂魄。他的这种譬喻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,曹雪芹《红楼梦》中写《终身误》的曲子,有“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,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”之句,其构思恐怕也受到高启诗句的启发。薛宝琴“闲庭曲槛无余雪,流水空山有落霞”之句,也是脱胎于“淡月微云皆似梦,空山流水独成愁”。正是由于对“雪满山中高士卧,月明林下美人来”这两句诗的喜爱,毛泽东在批注《梅花九首》时将高启评为“明朝最伟大的诗人”。